美,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是感官的,也是精神的。素质教育基地立足于学校是理工科大学这一实际,遵循卓越教育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推行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教学、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育实践等推进公共艺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感知美、欣赏美、理解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心灵,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推进课堂教学,着力于提高艺术文化的普及度
组织课程教学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素质教育基地通过不断优化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和完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推动学校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已开设《艺术导论》、《艺术审美》、《戏曲鉴赏》、《古筝艺术与实践》和《钢琴入门与伴奏》等系列艺术史论类、作品赏析类、艺术实践类选修课30余门,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剧、戏曲、影视、摄影和艺术美学等学科,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优秀艺术成果,提高其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每年选修课程的学生达14000余人次,为艺术文化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艺术活动,着力于提高艺术文化的参与度
素质教育基地大力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的艺术教育活动,打造了以“高雅艺术进校园”为标志的艺术文化品牌活动,使大学生面对面地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欣赏艺术、热爱艺术和提升艺术素质的良好氛围,提高了校园艺术文化的品质。近年来,空政文工团、中央芭蕾舞团和中国京剧院等几十个国家级艺术团体来校举行专场演出。多次组织学生到湖北剧院、琴台大剧院和洪山礼堂等场所观看、欣赏京剧、黄梅戏和话剧等不同剧种演出,既陶冶了大学生们尚德、唯美的思想情操,又提升了广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品味。每年参与艺术活动的大学生达6000余人次,为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空政文工团在我校举行专场演出
中央芭蕾舞团来我校演出
(三)强化实践体验,着力于提高艺术文化的认知度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基地注重艺术审美和艺术体验教育,侧重鉴赏和感悟,特开设艺术体验式教学课程。根据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制定了普及类、提高类和竞赛类等3个不同层次的体验式实践教学方案,以艺术实践体验为核心,以艺术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宽松和谐的艺术体验学习气氛中体验艺术的魅力。通过艺术体验式教学,师生在互动氛围中共同体验艺术价值与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更直观、零距离的接触艺术,亲身体验不同艺术种类的表演形式、表现形态和风格以及情感表达等,领略不同器乐的风格、特点和气韵等独特魅力,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在我校揭牌
我校学生登台表演京剧
(一)教育形式创新,延展了艺术教育的广度
素质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不断创新,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拓展艺术文化空间。开设的《戏曲鉴赏》、《艺术与审美》等网络化个性课程,利用翻转课堂,打造出线上线下开展鉴赏类网络课程学习与互动交流平台;在“理工党员网”的“传统文化艺术”栏目上传经典演出视频,在素质教育基地微信公众号定期有计划地推送艺术文化知识和经典小视频,持续传播艺术文化。通过艺术教育形式创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既在大学生中普及了艺术文化,又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使学校艺术教育的广度得到不断的延展。
(二)教育资源拓展,提升了艺术教育的深度
素质教育基地通过参与组织搭建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高校和湖北戏曲剧院、湖北省歌舞剧院等院团共同参加的艺术教育联盟,与武汉音乐学院共建“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在艺术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专业实践等方面与以上机构进行深度合作,促进了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力度。通过举办“理工大讲堂”艺术类讲座,使大学生感受到艺术大师和专家们的魅力,提升了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品味。近年来,先后邀请吕远、六小龄童等一批艺术家和全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成员先后多次来校开展艺术文化讲座或指导艺术体验活动。这些不同艺术种类专业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碰撞与交流给广大学生们的思想深处注入了新鲜的思维元素,也大大提升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深度。
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乐器学科教学与艺术实践基地在我校揭牌
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来校作西游文化讲座
(三)教育机制规范,保障了艺术教育的精度
素质教育基地在学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了学校艺术教育相关工作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统筹安排,形成了系统规范的艺术教育工作机制。为加强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素质教育基地根据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不断规范课程设置,建立了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从教学计划、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监控等各环节进行规范和监督监管,构建了较为科学完备的公共艺术教育通识课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制度,保障了艺术教育的精度。
更多信息请访问武汉理工大学博学于文网站http://bxyw.whut.edu.cn/Inde.asp